隔熱保溫相關新聞

2020年上半年成有紀錄以來最熱 6月異常炎熱為歷來第二高溫

香港01

2020年7月3

2020年上半年成有紀錄以來最熱 6月異常炎熱為歷來第二高溫

夏日熱辣辣,今年6月更是特別炎熱。天文台今日(3日)公布今年上半年天氣回顧,形容為「異常溫暖」,平均氣溫達攝氏23度,連同平均最高氣溫25.7度皆是同期有記錄以來的最高;而平均最低氣溫21.1度是同期有記錄以來的第三高。

另外,剛過去的6月由於覆蓋華南的副熱帶高壓脊較正常強,本港天氣遠較正常炎熱。上月平均最低氣溫27.8度,較正常值高1.6度,是有記錄以來6月的最高。而上月的熱夜(氣溫在攝氏28度或以上)數目為18天,是有記錄以來與1993年7月並列最多熱夜數目的月份。

連續12天熱夜刷新6月份紀錄

天文台表示,本港上半年異常溫暖,平均氣溫23度與2019年並列有紀錄以來最熱。上半年的累積雨量為963.4毫米,較同期正常值1096.9毫米少約12%。而剛過去的6月平均氣溫和平均最高氣溫分別為29.6度及32.3度,皆是6月份的第二高紀錄。由6月19日開始的連續12天熱夜更刷新6月份最長連續熱夜紀錄。

另外,天文台又指6月陽光充沛,全月總日照共192.5小時,較正常值146.1小時多約32%。儘管6月6日至8日期間連場大雨,更一度發出黑色暴色暴雨警告信號,6月的總雨量只有397.2毫米,較正常值456.1毫米少約13%。

6月6日14350次雲對地閃電歷來第二多

高空反氣旋影響下,6月首五天香港天氣炎熱並夾雜陽光及驟雨。受徘徊在廣東沿岸地區的一道低壓槽影響,6月6日至8日本港天氣轉壞。這三天本港大部分地區錄得超過250毫米雨量,而荃灣、沙田、大埔及西貢的雨量更超過450毫米,新界及九龍多處地區有嚴重水浸報告。

6月6日早上的雨勢特別大,連綿不絕的大雨令天文台發出自2017年5月以來的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當天本港錄得超過14,350次雲對地閃電,是自2005年推出閃電定位系統以來的第二高紀錄。此外,6月8日早上香港國際機場附近亦有水龍捲報告。

至月中則迎來本港今年首個熱帶氣旋。6月12日早上在菲律賓的一個低壓區發展為熱帶低氣壓,其後命名為「鸚鵡」,並增強為熱帶風暴。在鸚鵡影響下,6月13日下午本港風勢逐漸增強,晚間吹清勁至強風程度的東南風,高地間中吹烈風,天文台一度發出三號強風信號。鸚鵡於6月14日早上稍後時間在廣東陽江市登陸,其後在內陸逐漸減弱為低壓區。

隨著高空反氣旋增強,6月底本港普遍天晴及酷熱,但局部地區有驟雨。

2019年勢創135年最熱一年 熱夜共46日

星島日報

2019年12月27日 

2019年勢創135年最熱一年 熱夜共46日

2019年勢創135年最熱一年 熱夜共46日
2019年勢創135年最熱一年 熱夜共46日

2019年香港天氣溫暖,天文台指本港今年的平均氣溫是135年來最高,而今年全年暫只錄得1日寒冷天氣。

天文台在《氣象冷知識》節目中指出,香港今年暫只錄得1天的寒冷天氣。截至本周四(26日),全年寒冷天氣日數,即天文台總部錄得最低氣溫12度或以下,只有今年1月1日錄得的11.4度,是有紀錄以來最少寒冷日數的一年。

今年首11個月,除5月份外,其餘10個月的氣溫都較正常水平高,今年香港全年平均氣溫,極有可能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高。

上個冬季,即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以及今個秋季,即今年9月至11月,同樣是自1884年以來最暖。今年的熱夜日數,即最低氣溫在28度或以上的日子共有46天,同樣是自1884年以來最高,正常值為17.8日,今年較正常值多28.2日,此外,還在9月份出現7天的最長連續熱夜(9月8日至9月14日)。

多個機構確認 2019 年 7 月成史上最熱月份

立場新聞

2019年8月16日 

多個機構確認 2019 年 7 月成史上最熱月份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NOAA) 在周四 (15/8) 發表最新全球地表溫度數據,顯示本年 7 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月份,比 20 世紀平均值的 15.8°C 高 0.95°C ,連續第 415 個月比平均值熱。據 NOAA ,現時十大最熱 7 月有九個記錄都出現於 2005 年之後,顯示氣候變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過去的 7 月,歐洲曾出現極端熱浪,北極圈包括阿拉斯加、西伯利亞與格陵蘭都曾出現山火,而格陵蘭更曾出現大規模冰蓋融化情況。其中瑞典最北城鎮馬庫斯溫沙 (Markusvinsa) 於 7 月 26 日曾出現 34.8°C 超高溫,是該國錄得今年暫時最高溫。

另外七月後期,南北兩極海冰量都處於極低水平,流失超過 260 萬平方公里海冰,這個數量足以取代西非國家阿爾及利亞,成為全球面積第十大國家。

最令氣候學家擔心的是,現時已再無厄爾尼諾現象影響, 7 月仍然打破最熱記錄。又稱聖嬰現象的厄爾尼諾平均每二至七年就會發生,且每次強度均有所不同,是年末約聖誕節期間東太平洋赤道區域氣壓、水溫周期性變動,引致全球氣候出現連鎖反應的現象。

有記錄以來, 1982-83 年、 1997-98 以及最近一次的 2014-16 年厄爾尼諾現象均屬較為強勁,其中 1997 年一次造成全球至少 23,000 人死亡、 450 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不過,本年的厄爾尼諾屬強度較弱的一次,並在近期完全消散。這突顯出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濃度,能在無強勁自然現象影響下,足以令地球打破最熱記錄的問題。

獨立於政府的氣候監察團隊柏克萊地球表面溫度計劃 (Berkeley Earth) 亦在同日發表七月地表溫度數據,顯示 7 月刷新最熱月份記錄,比 1850-1900 年前工業時代平均值高 1.22°C ,也比此前最高溫月份 2016 年 8 月的溫度高 0.08°C 。

該團隊的數據又顯示, 7 月全球 73% 地表比 1951-1980 年平均值「顯著較暖」,其中 4.7% 地表刷新最熱記錄,只有 5.9% 「顯著較冷」,但無任何一地方錄得破記錄寒冷溫度。

其他機構如日本氣象廳 (JMA) 、美國太空總署(NASA) 與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早前的數據也同樣顯示,本年 7 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 NASA 指本年 7 月地表溫度比 20 世紀平均值高 0.93°C ,僅次於 2016 年 8 月成為史上第二熱月份。

柏克萊團隊認為, 2019 年未必會成為最熱年,但有 90% 機會成為有記錄以來第二熱年,至於 NOAA 就 100% 肯定本年打入最熱年頭五位,但仍尚待下半年最終地表溫度走勢情況才可定奪。

 

來源: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was Earth’s hottest month since records began, with the globe missing 1 million square miles of sea ice, 15 August 2019

文/Alan Chiu 、審核/Edward Ho

【土地大辯論】天台屋室溫36度 有家歸不得 女童熱得不敢留長髮

香港01

2018年7月7日 

【土地大辯論】天台屋室溫36度 有家歸不得 女童熱得不敢留長髮

天氣熱,留在家中歎冷氣是避暑之法,但居住在天台屋的林女士就寧可流連街上也不想回家,只因他們的家比室外更熱,曾高達攝氏36度,十分接近人體溫度。她和女兒因高溫寢食不安,寧願煮好飯,拿到公園吃,女兒更熱到在家只穿內褲,一天洗澡三次,但上周仍不敵暑熱,疑似中暑,發燒至40度,要立即到急症室求診。

林女士又被濫收水電費,水電均收10元一度,業主開天殺價,林女士一家也只可默默忍受,只盼政府多加協助,讓他們可入住中轉屋。

真寢、食難安 女兒上周熱到40℃高燒

林女士跟丈夫和六歲半的女兒家慧,一家三口在一年多前,搬進大角嘴一座大廈的天台屋。室內十分炎熱,平日家慧放學後,兩母女都不敢回家,會去圖書館坐,或去公園玩,因為在家中即使開了風扇,也會全身濕透,「在家中企又不是,坐又不是,女兒無法集中精神做功課。」到周末時她們更可能在圖書館坐上三、四小時。

高溫令母女寢食難安,林女士表示,她們有時無法在家中吃午飯,「在屋企煮好,也特別拿到樓下公園吃,涼爽一點。」母女亦不能安睡,林女士通常晚上12時才能入睡,但一晚會熱醒幾次,到凌晨四、五時已熱至不能再睡。母女二人更會熱到病,一個月有兩、三次熱到發燒,上星期家慧就曾發燒,達至攝氏40度高燒,需立即到急症室求診。

女兒在家只穿內褲 一日洗澡至少三次

住所的炎熱程度,不單令家慧無法留長頭髮,更連衣服也無法穿上,「天氣熱到她不想穿衣服,平常一回家就一定脫去所有衫褲,只剩內褲,直到再要出門時才再穿,叫她穿背心也不肯。」今天訪問時,家慧亦不斷跟林女士說「要剝衫」,而且家慧一天要洗澡幾次,「放學後沖一次,隔不久又要沖一次,睡前又要沖一次。」

大門正對升降機機房 熱氣無限送入

林女士家中本來就熱,加上單位大門正對大廈升降機機房,熱氣不斷湧進家中,難怪她形容屋企像火爐。即使今天天陰有雨,記者在林女士家中仍量度到31.8度。據社區組織協會在今年6至7月量度的數據,她家中最高曾有36度,通常較室外高2度。

兩部冷氣都壞 「無壞也不開,電費太貴!」

天氣炎熱,林女士在家中時,只好開風扇和開窗,但每當開窗又會聞到渠臭,並有老鼠、蟑螂、壁虎等爬進家中。她家中雖有兩部冷氣機,但都是壞的,不能運作,林女士直言:「即使無壞也不敢開冷氣,電費太貴!」

原來,林女士被濫收水電費的情況非常嚴重,「業主說水電費一併收,水和電也是收10元一度,夏天時水電費最貴曾交700元一個月,比冬天約500元多。」她家中設有電錶,就不知水錶在哪裡,水電費都只可任由業主開價,無從稽考。

租金佔丈夫逾半收入

林女士一家只有丈夫外出工作,丈夫任職街道清潔員,扣除強積金後,月入只有約8,200元,但天台屋月租4,500元,已佔去入息一半有多,加上數百元的水電費,經濟拮据。他們只好省吃儉用,在街市關門前才去買菜,以求買到便宜一點的菜。說到苦況,林女士眼泛淚光,表示希望政府安排中轉屋,讓他們盡快脫離困境。

【熱爆燈】深水埗天台鐵皮屋37.4°C 獨居婦:苦不堪言!

蘋果日報

2018年5月23日 

【熱爆燈】深水埗天台鐵皮屋37.4°C 獨居婦:苦不堪言!

連續第三日,市區再創最高溫,天文台錄得34.9°C!34.9°C,真係唔駛郁、唔駛跳,企響度都溶呀!住天台鐵皮屋的住戶,四周環境再升兩三度,更加苦不堪言。

接近60歲的嬌姐,以月租2千元,獨居於深水埗大南街一幢唐樓的天台屋。單位係鋅鐵搭建而成,200餘呎,有房有廳,唔算好細,不過仍然相當焗促。嬌姐說:「我響街市賣魚,街市冇冷氣,都冇呢度咁熱。」這裡有一部舊冷氣機,是上手住戶留低,已經壞了,嬌姐也沒添置新的。她不習慣飲冰水,只是將凍滾水放涼,「每日飲兩壼,3公升左右」,另外也會開風扇消暑。

夏日酷熱天台屋39°C 電費貴住戶叫苦連天

東方日報

2017年7月2日 

夏日酷熱天台屋39°C 電費貴住戶叫苦連天

夏日炎炎,劏房戶熱到叫苦連天。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在全港29間籠屋、板房、劏房、天台屋放置溫度計,發現6月底室內最高溫的深水埗區天台屋及長沙灣板間房高達攝氏37度,本月1日深水埗天台屋更高達39度,但量度期間,室外的溫度只介乎30-33度。有天台戶指過往7月底大暑時更高達42度。組織指89%單位室內較室外高溫,由1度至4度不等,即使開了冷氣仍有30度高溫。

組織亦訪問了143位籠屋、板房、劏房、天台屋租戶。受訪住戶水電費佔入息比例5%,二人住戶更高達6.7%;另外租金佔入息40%;炎夏額外開支佔入息比例%1.5,其中3人家庭更佔6.7%。組織指政府2015年首季數字,以全港全戶入息中位數3萬港元計算,水電煤佔開支為2.3%,即不少劏房戶的負擔比其他房屋住戶更重。

室內高溫沿於狹小擠迫的居住環境,75%人家住面積介乎20至150平方呎,中位數為100平方呎,最細只有13平方呎。屋細不等如平租,調查指近半租金介乎2001至4000港元,35%介乎4001至6000港元,租金中位數為3800港元。電費方面,40%受訪者每月電費為101-300港元,37%為301-600港元,中位數為300港元,最高電費高達1200港元。

郭太一家四口居於深水埗一個百多呎的天台屋,月租4000多港元,她坦言近日「熱到死」,室內溫度高達39度,即使開冷氣下亦有30度,兩個小朋友汗仍流浹背,需要「沖多幾次涼」及加開風扇,睡覺時亦要使用冰袋及退熱貼降溫。她指日日開冷氣對她們家庭開支負擔甚大,惟小朋友難抵酷熱故「唔開唔得」。

63歲的倫伯居於基隆街一間板間房,他指板間房在夏天下猶如「蒸籠」,故平時寧願在公園乘涼都不願留在家中。他又指熱天令老鼠蟑螂「走晒出嚟」,令他「無覺好瞓」。

活在酷熱香港,我們還能擺脫「越用越熱」的冷氣嗎?

端傳媒

2016年10月9 日

活在酷熱香港,我們還能擺脫「越用越熱」的冷氣嗎?

10月香港氣溫仍高企30度,沒有冷氣,我們還能活下去嗎?當高樓擋路,涼風不在,城市人又如何逃出「冷氣困局」?

「哇,香港商場怎麼冷成這樣?這些商場肯定耗電很多吧!」2016年9月,旅居日本的中國居民李晨君到香港遊玩數天,香港令他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令人冷得哆嗦的大型商場。

不過,對香港本地居民來說,「冰凍商場」已經一點不陌生。今年9月,環保組織「環保觸覺」針對香港十大商場展開調查,「最冷商場」是位於元朗的形點,室內最低溫度僅有19.8 攝氏度。而「溫差最大」的商場則是位於洪水橋的洪福商場,當室外溫度是31.8度時,商場內的溫度僅有20度,市民從室外走進商場,會瞬間感受到11.8度的強烈溫差。

早於四年前,2012年,香港政府已經推出《室內溫度節能約章》(《約章》),呼籲香港商場於每年6-9月將室內溫度控制於24-26度,然而多年過去,這個約章依舊形同虛設。環保觸覺此前調查的十大商場,室內的平均溫度就全部低於24度。

「可能香港長期太悶熱,已經形成一個迷思,就是冷氣越凍越舒服。」環保觸覺項目經理何嘉寶對端傳媒記者說,調查中,甚至有商場管理者對她說,「總是擔心客人覺得冷氣不夠凍,就把冷氣調低些」。由於《約章》僅屬倡議,並不具有任何懲罰或獎勵機制,何嘉寶表示,至今香港仍有許多商業機構沒有簽署《約章》,即使簽署了,許多也並不遵守。

這很大程度意味著,香港冷氣無節制的大量使用和電力的極大消耗。2016年9月,香港機電工程署剛剛發布《香港能源最終用途數據2016》,根據其中披露的2014年的最新數據,「空氣調節」是香港電力的最主要用途,佔31%,而其中,約2/3都消耗在商業建築,1/3消耗於住宅建築。

「越用越熱」的冷氣

「香港夏天越來越熱了,大家越來越需要冷氣,現在就連preschool(幼稚園)都變成封閉式環境,大開冷氣,孩子們從小就習慣冷氣了。」何嘉寶無奈地說。

自2014年至2016年,香港氣溫顯著上升,最明顯的,是酷熱日(最高溫度在33度以上)與酷熱夜(最高溫度在28度以上)的天數都在不斷增加。到了2016年,香港再一次打破歷史紀錄,經歷了38天的酷熱日,直到9月依然悶熱難耐,使用冷氣成為難以避免的選擇。

然而,當我們在地鐵、寫字樓、商場或家中享受著冷氣的時候,很少人意識到,空調並不會讓高溫一下子消失,它不過是將室內的熱氣轉移到室外。

何嘉寶憂慮地指出,當我們在室內感到涼快時,意味著許多人正在室外忍受陣陣熱風;不過,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冷氣的使用意味著電力消耗,這將帶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又進一步讓香港越來越熱。

根據中華電力的數據,目前每生產一度電即帶來0.54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那麼,在2014年一年,僅僅是因為使用冷氣,就帶來7519500公噸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數字驚人。

換句話說,冷氣的使用會讓我們的城市越來越熱,而這又將帶來更多的冷氣使用,惡性循環,看似無處可逃。

高樓圍城,即使我們打開窗,也沒有舒服的風了

我們本來也有另外的選擇。

香港建築師葉頌文對端傳媒介紹說,影響人體舒適的因素主要有三:溫度、濕度與空氣流通,其中空氣流通,也就是風,非常關鍵。「即使又熱又濕,但有風流動,人們還是會感覺比較舒服。」葉頌文對端傳媒記者說,所以天氣熱時,最節能環保的方式就是打開窗戶,迎接陣陣清風——假若窗外有風的話。

香港多面環海,向來不缺海風。然而遺憾的是,走入市區,香港的風力卻正在不斷減弱。根據香港天文台數據,香港市區的風速由1968年的每秒3.5米,下降至2014年的2米。

換言之,接近半世紀的時間裏,香港市區的風,消失大半。

是什麼讓風消失了?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教授吳恩融看來,致命元兇是香港的建築規劃:高樓林立,規劃時並無考慮順應風向,許多高樓,特別是密集建設的一排排屏風樓,直接切斷了風的流通。

吳恩融觀察,很長一段時間裏,政府和社會對此現象並不重視,直至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爆發,人們突然意識到,空氣不流通不僅帶來悶熱,也有損人體健康。在隨後的2005年,香港規劃署完成了「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性研究」,翌年,又委託吳恩融團隊研究「都市氣候和風環境」。

吳恩融帶領團隊,結合香港各地區風速、風向、建築物高度、熱負荷等數據,在2009年完成「香港都市氣候分析圖」。翻看這幅塗染成不同顏色的香港地圖,你很容易就發現,香港島北部、九龍半島和荃灣的都會區都是「紅色重災區」,意味著這些地區風流通非常慢、熱負荷非常高,夏天時人在其中會感覺不適。

市區的高樓不僅阻擋風向,它們的材質通常還相當「擅長」吸取熱力,到了晚上,當香港郊外溫度已經降低的時候,白天積聚在市區的熱氣依然無法擴散,造成「熱島效應」。根據香港天文台數據,香港夏日夜晚,市區溫度平均比郊區高1.1-5.5攝氏度。

於是,離開商場或寫字樓的冷氣房後,入夜後人們返回家中,又將繼續面對悶熱環境,不得不打開家中的冷氣。

綠色建築:走出冷氣困局的出路?

過去多年,這正是香港市民黃超的日常體驗。今年35歲的他從事交通規劃工作,熱愛環保,但他每日身處的建築環境,卻讓他難以做到節省冷氣。

白天他在封閉式的寫字樓工作,「中央空調開到23、24度,很冷,有時真的要穿毛衣上班」。而回到家中,又感覺非常悶熱。「家中不是很通風,有時伸手出去,外面是涼的,但家裏就熱。家裏其中一個窗,打開正對著別人家的空調,都是熱風。」黃超無奈地說,這個夏天,他一家三口不得不每天晚上都開冷氣。

針對這樣的困局,吳恩融與葉頌文都嘗試從建築設計方面為香港尋找出路。在前者看來,最根本的是要合理進行建築規劃,減低熱負荷,讓城市重新吹起涼風。

根據「香港都市氣候分析圖」,他與團隊進一步提出「香港都市氣候建議圖」,明確指出不同氣候分區的規劃建議,例如對於旺角、銅鑼灣等「紅色重災區」,建議建立新的風道、增加休憩用地,以及在「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GIC)等低密度建築用地上,不要再增加建築密度。

然而,對於這份研究報告,政府反應冷淡。報告完成三年後,政府才於2012年6月推出公眾諮詢文件,而諮詢期過後,一切不了了之,報告所給予的建議,並未納入任何建築指引或規例。2013年5月,香港政府不顧公眾及學者質疑,再次將22幅地皮由GIC等用途改劃為住宅用地。

時隔多年,端傳媒近日針對吳恩融團隊研究再次向香港規劃署查詢,該署僅僅表示要「遁序漸進」:「政府正仔細審視這項研究提出的建議,包括這些建議對發展過程的影響,以及應如何遁序漸進地落實這些建議。 」

而在2011年,葉頌文供職的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也受政府委託,設計了「零碳天地」,嘗試打造一個更節能環保的模範建築。這個建築由香港建造業議會和發展局合作發展,當時造價高達2.4億港元。

葉頌文介紹說,這個建築不再是全天候密閉地使用冷氣:它採用智能調節的窗戶,天氣涼快的時候打開全部窗戶,不使用冷氣;天氣稍熱的時候關閉窗戶,先不開中央空調,而是採用更省電的地板送風系統;到了真正酷熱的日子,才開啟中央空調系統。

不過,「零碳天地」能實現良好通風環境的前提是,其四周是超過2000平方米的草地,在其他商業樓宇和住宅設計中,這幾乎是無法實現的條件。自2012年4月落成至今,「零碳天地」迎來不少市民和團隊參觀,它更像一個束之高閣的展示空間,但它的整體設計理念,卻從未應用在任何其他建築之中。

「我們塑造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城市也將塑造我們」

近來,葉頌文所在的建築事務所再次受香港政府委託,進行有關住宅節能的研究。這項研究指出,住宅應該採用低吸收率的不透明牆身以及遮光板,降低熱負荷,同時設計對流窗,窗戶遠離鄰居的冷氣機位等,加強室內通風。

這類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築」是香港政府近年來大力倡導的,然而,私人發展商有多大程度上跟隨,卻令人存疑,許多良好的綠色建築設計,似乎仍停留在空中樓閣。

政府自2011年開始採訪的主要激勵措施是:假若發展商願意參考《可持續建築設計指引》,或願意去申請綠色建築議會所推出的Beam Plus認證,就會獲得10%的「總樓面面積寬免」,即是坊間所稱的「發水」。

「等於是政府說:『如果你的樓要多拿10%的地,就去申請一個認證。』只要入紙申請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評得上。」吳恩融憤怒地指出,他十分懷疑這項政策的成效,他進一步批評說,香港政府不過是在追求「好看的數字」。

「數字好看啊,你看和新加坡相比,我們人人都申請(綠色建築認證),但好看不好用。」吳恩融說。相比之下,新加坡政府明確規定發展商要達到鉑金級或金級以上的綠色建築認證,才可獲得面積寬免,同時已制定具體目標:到2030年,要讓80%的建築物達到綠色建築標準。

在何嘉寶看來,在暫時無力扭轉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當下,政府的短期措施也非常重要。環保觸覺強烈呼籲香港環境局加強對《約章》的監察,以及設置獎勵機制。

另外,香港電費收費模式也不利於鼓勵商業機構節省用電。早於2012年,綠色和平就調查發現,香港電力公司對於住宅用戶採取「累進制」的收費模式,而對於商業機構,反而採取類似「累退制」模式,用電越多反而越便宜。環保團隊多年來倡議改變「累退制」模式,但至今未有任何改變。

而對市民黃超來說,他能做的就是用盡各種生活小貼士,讓家裏更涼快。「我們家裏的沙發都買仿藤的,夏天很涼快,床鋪也用草蓆。」黃超說,他與妻子習慣睡覺時開幾個小時的冷氣,深夜就起來關掉,節省用電。

10月7日,這天香港氣溫最高點是31度,「環保觸覺」舉辦每年一度的「無冷氣夜」,超過八萬戶香港家庭一起參與,他們關掉家中空調,打開窗戶,嘗試過一個沒有冷氣的悶熱夜晚。黃超一家也是其中一員,他們自晚上7時至第二天早上7時關掉冷氣。

根據計算,這一家人12小時停止使用冷氣,可以減少超過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不過,在吳恩融看來,要減少冷氣使用以及它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更為根本的還是要扭轉建築規劃和設計,這不僅僅是政府和發展商的責任,也是每個市民的責任。

吳恩融說,在房屋問題嚴峻的香港,「大家都覺得,都沒有住的空間了,還談什麼環境」,但這種想法是危險的。「我覺得現在是為了解決短暫的問題,而帶來了長遠的問題,你蓋了樓,留下的問題才是長遠的,幾十年一百年都是這樣了。」吳恩融說。

在那一份始終沒有投入應用的研究報告的結尾,他與團隊成員特地引用了溫斯頓。邱吉爾的話:「我們塑造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城市也將塑造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立場新聞

2016年7月23 日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2016年7月22日香港經歷了44年來最熱的大暑,這當然和氣候變化有關,國際專家去年已經估計2016年的平均溫度會破紀錄地高,可是香港愈來愈熱,也和城市設計有關: 中文大學建築系教授吳恩融 直言因為城市規劃: 「今天能擠得進市區風,只是八十年代的三成多。 」

以下這篇報導刊於我的書《有米》。

*   *   *

香港愈來愈熱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欠缺規劃的高樓大廈。 天文台曾經比較香港和澳門在一九五一年至二零零七年的平均溫度,香港每十年上升0.17℃,比澳門的0.10℃高出四成,再把年份拉闊至一九零一年至二零零七年,香港平均溫度更比澳門上升超過五成。天文台假設澳門期間的城市化比香港慢,因而推斷:香港有一半的氣候變暖,是城市化造成的。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旺角的居民都會記得二零零四年,六十層樓高的朗豪坊平地崛起直插上天,登時把區內奶路臣街由西向東的整條通風長廊,擋住了。

沒有風,會怎樣?

「沒有風,會死掉嗎?可能習慣後甚至不覺一回事,不過後遺症是一有瘟疫,便難以控制,像SARS(非典型肺炎)。」中文大學建築系教授吳恩融一針見血地指出。他二零零二年開始受政府委託研究城市裡建築物對通風的影響,並且統籌編製香港都市氣候圖(urban climate map)。

如果政府會像德國、日本一樣肯跟著氣候圖立法規劃城市,朗豪坊的設計一定不一樣。 說來諷刺,政府著手研究建築物對城市的影響,最先是應地產界要求。 二零零二年一些地產商不滿政府對通風及採光的規定,覺得廚房的窗要對外、不可對著天井等等要求,限制了樓宇設計,政府於是展開研究。

吳恩融說當年:「地產商覺得不夠光,就開燈;沒有窗,就裝抽氣扇,而政府,我覺得是回歸後不希望收入減少。他們找我研究,希望有數據支持放寬——但顯然找錯人!」 吳恩融的報告不但不建議放寬,反而要加強管制,增加樓宇的通風和採光。「有高官對我說:『無光唔會死!』『但無光會盲呢!』我答。地產商威脅要開記者會,揚言加強管制樓價會貴一倍,我說好啊,看市民信我,還是信你?」 報告交給政府後,便被雪藏,直至爆發SARS。

政府並且再委託吳恩融進行「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研究」。這次研究結果納入了《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第十一章,然而建築新規章和舊規章同時並行,發展商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跟從。

二零零六年吳恩融更得到撥款要在三年內制定「香港都市氣候圖」。

「氣候圖」率先在二十多年前於德國使用,當地政府立法規定:任何建築均不得影響周邊環境。每一個德國城市都做了仔細的環境數據圖,清楚知道城市的風向日照等,以此限制建築的高度密度等。 東京在完成數據收集後,也隨即定什麼地區情況最惡劣,優先整治,區內若有重建項目,都必需考慮整體城市環境為大前提。

了解如何製定氣候圖,就會明白什麼原因導致香港又熱又悶。 吳恩融的研究團隊首先把香港分為六個圖層再分成兩類,第一類有三個圖層,顯示三項原素影響城市會否很熱:

1。築物體積 — 大體積的建築物收集了太陽輻射、減少空氣流動,不單儲存更多的太陽熱量,同時亦減少可見天空,就算到了晚上,仍然影響散熱。

2.地形 —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香港多山,也影響受熱程度。

3.綠化空間 — 綠化設施可以降溫和遮陰,降低周邊地區的氣溫。 把這三幅圖加起來,就是「熱能壓力」圖,可以分析影響局部地區熱能壓力的重要變數,建築物吸了太陽幅射,又沒有綠化設施,加上位於平地,也就熱熱熱。

第二類的三個圖層,是三項原素會影響通風:

4. 地表覆蓋率 — 香港建築有高度限制,卻沒限制佔地的覆蓋率,一個大蛋糕似的平台,其實比同樣體積的柱狀建築更擋風。

5. 自然植被 — 草地比起林地,更能讓城市通風。

6. 與空曠區域的距離 — 鄰近海濱、空曠地段、或者有植被的斜坡,都可以增加空氣流通。

把這三幅圖加起來,就是「風流通潛力圖」,可以分析影響風環境的重要變數,如果好多大型平台單位,沒有草地,距離海邊和空曠地段等很遠,風就很難吹進來,也就悶悶悶。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把 1+2+3加起來,就是「熱能壓力」圖,愈是愈深色的地方,愈有壓力覺得熱。

4+5+6加起來,就是「風流通潛力」圖,愈是深色的地方,愈有潛力讓風吹進來。

然後綜合分析,便是氣候圖的草圖:

深深淺淺的綠,只要保護不變;米色到橙色,開始要採取行動,紅色到棕色的都是「重災區」,需要馬上採取行動。那些地區對香港人一點也不意外:上環、中環、灣仔、銅鑼灣、北角、尖沙咀內街、油麻地、旺角、荔枝角、觀塘等等,直衝上天的建築物,龐大而密集,連走在路上也覺又悶又熱,半點風也沒有。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風可以分為十度,人只需要有1.5度的風,已經會覺得舒服,並且可以吹散困在城市中的熱氣和汽車噴出來的廢氣,但在這些重災區,風度甚至少過0.1度。

由於建築物的體積和覆蓋率都沒有規劃,把香港三分二的風都擋住了,今天能擠得進市區風,只是八十年代的三成多。

天台綠化,可以幫助香港涼快一點嗎?吳恩融搖搖頭,歐洲日本等地方行得通,因為建築物離地十米八米,香港的天台卻是六十到一百米高,離地遠,面積又細,綠化的好處不足以應付城市的熱。

「馬路兩旁,要種樹。」他斬釘截鐵地說,綠化的高度由地面到二十米,才能吸去折射的陽光。 現在有不少聲言節能減碳的物料,由頂層到玻璃窗各式各樣的產品,都說用了可以減少建築物吸熱。可是吳恩融坦言作用都不大:建築物的座向和設計若然沒有一早考慮環境因素,建成後很難彌補。香港的建築物使用鋼筋水泥,太陽熱,鋼筋水泥吸熱,夜裡太陽落下,建築物卻繼續散熱,熱氣都困在石屎森林裡,散不出去。 他的建議很直接:增加地面種樹,減低太陽折射;減少大廈佔地面積,騰出空地讓鋼筋水泥可以散熱。 在一切靠地產的香港,這簡直匪夷所思。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氣候圖如期在三年完成,政府一直雪藏到二零一二年特區政府將近換班,才在年初「輕輕」推出諮詢文件。規劃署根據吳恩融呈交的氣候圖的草圖,再把全港分為五個區域,按每區情況保留或改善通風設計,例如增加綠化空間、減低地面覆蓋率、增加建築物通透度、甚至建立「通風廊」。 對於熱悶的「重災區」,諮詢文件建議必須實施緩減措施,包括增加開敞空間,在綠化街道,植樹,並且不建應再發展。用地正面長度超過140米的發展項目,亦要進行空氣流通評估。

諮詢文件舉行了連場[諮詢],二零一三年規劃署表示新規劃地區都會參考,可是報告建議「高度敏感」和「極高度敏感」的區域應盡可能保留區內的風道或通風廊,以及屬於低密度的GIC用地,但政府仍然將一些位於兩個區域的 GIC或綠化用地,加入賣地計畫內。規劃署總城市規劃師蘇震國接受傳媒訪問,答覆竟是一個反問:「大家可能會有疑問,為何(政府)左手做了研究,建議不要『搞』這些地區的GIC用地,右手就將這 些土地拿去買﹖」

沒有答案。

氣候圖在香港,可能僅僅是參考作用。 吳恩融難免失望,他說新加坡已經立法限制建築物的佔地率,起碼要預留四、五成是空地,可以綠化、通風、散熱:「新加坡政府和人們,對生活質素都有要求,整個發展都比香港長遠。」

他強調只要長期堅持,香港是可以變涼快的:密集的地區,在重建時要求大廈之間預留距離,就算不能像「扇面」改善整個區域,便盡量保留一條通風道,再不行,一個綠化點也是好的,例如中環街市已經是中區的透氣位。

他指出,香港不是沒試過增加通風而拆樓:「一八九四年黑死病蔓延,政府便拆掉中西區很多樓宇,那次死了十萬人。我估計最嚴重的瘟疫還未發生,是否一定要去到這個地步才會回頭?」

大政策也許只能繼續監察推動政府,小行動,卻是大家都可以馬上參與。

吳恩融在中大的辦公室一直沒開冷氣:他放一個小風扇在地上,再在最高的窗門裝一個抽氣扇,風便從低處吹向高。

涼風輕輕吹遍全身,不但更舒服,還不會吹亂桌子上的文件。 不靠冷氣而感覺涼快,是學問。 他瞄一瞄辦公室的溫度計:「攝氏二十七度,好舒服,政府建議冷氣機溫度在攝氐二十五度是傻的。」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香港點解愈來愈熱?

會否覺得熱,有三個因素:人體溫度、幅射溫度、風。風可以令人感覺涼快,假設辦公室的溫度不變,但一關了風扇便會覺得熱,所以室內要有足夠及適當的窗門產生對流風。另外,太陽是主要的熱力源頭,減少陽光曬到建築物,就可減少鋼筋水泥儲熱,也不會在日落後仍然散熱,令室內悶熱,最直接的方法是在牆外裝百葉簾,次選才是室內裝窗簾。

令室內涼決的方法還有很多,像台灣「平民綠建築推手」邱繼哲所寫的兩冊《好房子》,便有詳細介紹。

不過吳恩融強調,建築物的座向和設計一旦忽略通風和遮陽,事後能做的實在有限。 「香港人為何要看示範單位,而不是實際買的單位?地產商為何不提供這單位的通風效率有幾高,能源效益有幾好?或者環保系數是幾多?」吳恩融坦言這些和生活有關的資料,建築師全部都會知道,但市民買樓卻被蒙在鼓裡:「香港人為什麼不要求?如果懂得堅持要有對流窗增加通風,地產商還敢只用會所作招徠?」

不但沒要求,而且貪方便。 開窗要站起來,要用幾個動作,力氣比按下冷氣機的電掣多,如果用遙控器開冷氣更是連站起來也不用——可是方便,是有代價的。所消耗的能源,帶來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

吳恩融最近很氣建築系的學生:一進課室便開著全部的燈,開著冷氣,然後開窗,說是沒有新鮮空氣,再然後呢?去吃飯就不回來了。一整晚,燈和冷氣都沒有關。

 

附註:

60頁的都市氣候圖及風環境評估標準-可行性研究 行政摘要

天氣酷熱難耐: 天台下層住戶,徹夜難眠

世界綠色組織

2015年9月24 日

天氣酷熱難耐: 天台下層住戶,徹夜難眠

今年 8 月 8 月是有紀綠以來最熱的立秋,世界綠色組織於今年 8 月繼續跟進基層住戶室內溫度情況,發現本港有單幢樓的天台地面的最高平均溫度竟然超過去年度到的 74  度,至於天台下層的室內空氣溫度則高達 48.5 度,較外面的同時期的空氣溫度高逾 11 度;顯示室內溫度較室外還高,天台下層住戶徹夜難眠,疲憊不堪,影響生活質素。本會建議政府可資助單幢樓宇進行油漆工程,以助減低溫度。

本會於今年 8 月期間繼續在全港 7 個舊區的單棟物業,包括:長沙灣、旺角、大角咀、石硤尾、深水埗、荃灣及上水,進行了 34 次量度。每次量度天台地面溫度至少 3 次,找出平均數值;再與天台空氣溫度進行比較。接下來,再到緊貼天台下一層進行監測,把天台下層室內溫度進行比較,共搜集得到 462 個數據。

量度結果發現,在 8 月 25 日中午 13 時 34 分在酷熱天氣警告的情況下,長沙灣某單棟樓,其天台地面最高溫度超過 78 度,較去年錄得的溫度高出 4 度,天台地面的平均溫度為 76 度,當天的天台空氣溫度為 37.1 度。而緊貼天台下一層,由於天台傳熱效應導致室溫飆升,室內空氣溫度亦達為 35 度,置身其中儼如火爐,呼吸亦感到困難。

本會同時亦於 8 月 8 日立秋當天正午 12 時 25 分,在深水埗某單棟樓發現一個天台,塗上白色漆油那邊為 47.6 度,而沒有塗漆上油那邊為 58.2 度,兩者相距 10 度之多。及至 9 月 24 日,正午 12 時 30 分左右,本會再於深水埗同一單棟樓宇天台量度溫度,發現塗上白色漆油那邊為 42.2 度,而沒有塗漆上油那邊為 55.1 度,兩者相距 13 度。

天台下的六人家庭

居於天台下層,基層市民的生活叫苦連天。李太居於長沙灣樓高 6 層的單棟大廈,一家 6 口包括兩名孫兒,居於天台下一層的 5 樓。李太指出,受到天台日照的影響,酷熱難耐;在日間,李家多以風扇來代替冷氣;有時甚至用上兩部風扇,在 8 月下旬,夜間當班的丈夫,因天氣炎熱,在日間亦熱得安睡,惟仍要在晚間工作,苦不堪言。一家六口,希望盡快上樓,安居樂業,不再受到酷熱天氣的折磨。

天台下層,熱上加熱

世界綠色組織 行政總裁 余遠騁博士表示,天台長期遭到曝曬,早上吸收熱能,傍晚又釋出熱能;令到天台下一層熱上加熱,加上這些舊建築物興建得相當密集,附近又缺乏社區設施,如公園等綠化空間,容易受到熱島效應的影響,引致酷熱情況。他擔心,受氣候變化影響,全球溫度變暖,如沒有措施協助,基層居民的生活會更受影響。

天氣酷熱難耐: 天台下層住戶,徹夜難眠

余遠騁博士說,

許多人以為劏房高溫,事實上,住天台下一層的人士,情況同樣令人憂慮。根據研究隊伍的觀察,若在天台塗上白色漆油,可大幅減低溫度,達 10 度之多。而塗上白色漆油,價錢方面,平均每平方呎 1 元左右,進行起來亦相對簡單,對於缺乏中央管理的單棟式樓宇來說,本會會透過向區議會、房委會、房屋協會等進行倡議,協調各界有心人士資助,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在天台塗上油漆作隔熱之用,推動『白色油漆降溫運動』,舒解民困。

附表一) 天台地面最高溫度 Vs 天台下層空氣溫度 (2015 年 8 月)

日期 時間 地區 天台地面
最高溫度
天台下層
空氣溫度

天文台於
最近氣象站

錄得溫度
(攝氏度)

時間

8月7日 12:51 旺角 43.5 36

34.6

13:00

8月7日 14:05 大角咀 58 43

34.5

14:00

8月8日 13:35 上水 60.5 48.5

37.4

14:00

8月18日 11:32 荃灣 51.5 35

31.6

12:00

8月24日 12:57 深水埗 59.1 35.5

34.2

13:00

8月24日 13:08 石硤尾 57.9 34.2

34.2

13:00

8月25日 13:34 長沙灣 78 37.1

34.4

14:00

部分資料由香港天文台提供

附表二) 2015 年 8 月發出的酷熱天氣警告

開始時間 終結時間
日 / 月 日 / 月
1 / 8 0745 2 / 8 1845
3 / 8 0745 3 / 8 1915
4 / 8 0645 4 / 8 1845
5 / 8 0645 5 / 8 1815
6 / 8 0645 9 / 8 1845
12 / 8 1345 12 / 8 1800
17 / 8 1230 19 / 8 1830
21 / 8 1205 21 / 8 1945
22 / 8 0645 25 / 8 1845

資料由香港天文台提供

附表三) 2015 年 8 月平均錄得氣溫

資料由香港天文台提供

探射燈:天台鐵皮屋 室內熱過街

東方日報

2014年7月6 日

探射燈:天台鐵皮屋 室內熱過街

香港住屋供不應求情況日益嚴重,各式各樣的劏房隨之而生,除了貨櫃,天台亦被改建成鐵皮屋出租。記者日前視察長沙灣一天台鐵皮屋,發現室內溫度比室外高近兩度,住戶羅女士表示夏天酷熱難耐,期望能盡快「上公屋」。

「上樓」無期 惟有「死頂」

居住在長沙灣一間天台鐵皮屋的羅女士,與女兒及兩個外孫同住在不足二百平方呎的房間,房內十分悶熱,室內溫度高達攝氏三十三點五度,比當時室外氣溫還高近兩度。縱使熱如火爐,她仍表示,「冷氣咁貴!唔係頂唔順都唔開!」羅指兩個外孫試過熱到「面青青」,為了消暑,兩個外孫更不時要「開大」雪櫃乘涼。

居住環境如此惡劣,羅亦希望轉換環境,但月入三千多的她根本無能力在外租屋,「希望輪到公屋啦!愈舊愈好,可以平啲租!」但羅坦言自知「上公屋」機會渺茫,只好寄望鐵皮屋不會被清拆,一家仍可有瓦遮頭。

當時室外溫度比鐵皮屋低兩度。
當時室外溫度比鐵皮屋低兩度。
羅女士的孫女夏季總是全身濕透。
羅女士的孫女夏季總是全身濕透。